首页 >  资讯 >  详情

文化周刊 | 万年火山沃土滋养南国佳果 五月炎州荔熟时

2023-06-03 20:36:58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文化周刊 | 万年火山沃土滋养南国佳果 五月炎州荔熟时

原标题:文化周刊 | 万年火山沃土滋养南国佳果 五月炎州荔熟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况昌勋 通讯员 卫何

受气候影响,今年海南荔枝上市比往年至少晚了半个月,但到了5月底和6月初,收获也已进入尾声,就连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岳村的1000多亩野生荔枝林也挂满了果子。不过,由于这些荔枝果个小、核大、味道酸涩,没有人愿意采摘,销售更是无从谈起,而让美岳村民担忧的是,如果这些果子不及时处理,就会给果树本身造成虫害,更甚的会危及这些古荔枝树。目前,石山镇政府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正在为此寻找问题解决之道。

包括石山镇在内的海口羊山地区,自古迄今都分布着数量可观的野生荔枝林,蕴育了一方独特的农业文明。早在2017年6月,“海南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就入选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海口荔枝 古今海南最佳

有关海南荔枝的最早文献,当属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文昌进士邢宥的诗句:“匝花海上琼芝秀,含液枝头锦荔嘉。”(《琼台杂兴七首·其四》)

临高举人、有“吟绝”之称的王佐以“火珠压树红离离,五月炎州荔熟时”之句,更是把荔枝成熟的月份和形态,作了形象而完美的交代。

“荔枝出琼山西南界宅念都者,多且佳,有紫、红、青、黄数种……”这是现存最早的海南方志——明代正德《琼台志》对海南荔枝的记载,“吾琼当岭极南,荔枝特盛……故盛熟时饫食不及,街市担卖,直(值)甚低。”

《琼台志》所说的“琼山”即今海口,“宅念都”在今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遵谭村等聚落。当过军医、现从事民族医药和民俗文化研究的钟捷东是遵谭镇儒钟村人,生于1960年代后期的他,记得小时候还吃过一种土名叫“蟾蜍祖”的荔枝,大如拳头,吃完一个就撑得不行。

海南岛位于岭南极南之地,历来盛产荔枝,其中琼山西南部所产的又多又好。按《琼台志》的记述,当年荔枝丰收时,当地村民就是吃到饱也吃不完,挑到街市上售卖,也值不了几个钱。因为荔枝一旦离开枝头,不论是颜色还是味道,很快就会变得不新鲜。对于没有现代冷藏技术设备和冷链运输方式的明代琼山农民,不新鲜的荔枝进入市井,价格低廉可想而知。

邢宥的好友、琼山进士丘濬的《咏荔枝》“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在称道荔枝味道甜美之余,也感叹它们不堪长途运输,无法让远人得以品尝,字里行间,似乎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毕竟,从1444年考中举人,到1454年登进士第,先后耗费了他十年时间,经历了四次会试。

海口羊山地区的万年火山沃土,千百年来滋养了荔枝等南国佳果。 清风 摄

清末民初,遵谭、永兴一带的果农学会把吃不完、卖不掉的荔枝鲜果用火烘烤,制成荔枝干,通过海口“九八行”销往岛外甚至是国外。同样的操作,也用在荔枝的“近亲”——龙眼身上。

“现在‘蟾蜍祖’这种荔枝树越来越少了,果实也越来越小,核却越来越大。”钟捷东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应该是品种退化了,不过,以它为母本培育的新品种‘蟾蜍红’,却在与遵谭镇西边交界的秀英区永兴镇异军突起,被誉为‘荔枝王’。”

近年来,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的荔枝也名气渐大,其中“妃子笑”这一品种更是蜚声岛内外。

羊山野生荔枝群落尚有1.5万亩

20世纪60年代,羊山地区有野生荔枝母本群6万亩之多,形成了世界罕见的野生荔枝母本群,这里曾选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无核荔枝品种——南岛无核荔枝,还有我国最大果形荔枝品种——大丁香荔枝王。

来自海口市农业农村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海口火山口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位于海口城区以南的龙桥、龙泉、永兴、府城、城西等地,区域面积3万亩,野生荔枝面积1.5万亩;这些地区为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地质地貌,缺肥少土,因而孕育出了特殊的荔枝群落。

据专家介绍,海口羊山地区火山群的主体火山口,是中国荔枝原生地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和神奇火山地质土壤造就和蕴藏了世界上最稀奇的荔枝品种,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荔枝种质资源库。譬如,澄迈无核荔枝就是利用羊山野生荔枝作为母本进行培育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胡盛红认为,羊山荔枝树蕴藏着中国甚至世界荔枝树源地的密码,是自然界和海口先民留给现代人的珍贵财富,历经千百年,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它们反映环境变迁、世事兴衰,是中国科学考察和历史探索的活档案。

海口羊山火山地区是我国唯一处于热带地区的第四纪火山地貌地质遗迹,远古的琼北火山爆发,在这里遗留下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火山群。2006年,这里和广东雷州半岛被联合国授予“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

自古以来,属于火山岩地貌的羊山地区,不但滋养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蕴育了独特的火山文化,当地民众世代就地取材,用火山石建造的民宅、牌坊、石塔等,俨然是一道道颇具视觉冲击力的人文景观。

“荔枝”得名 或与海南有关

属于无患子科的果树荔枝、龙眼等起源于华南,文献记载不但晚于黄河流域起源的桃、李等果树,而且也晚于长江流域的柑橘。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荔枝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而直接记载海南荔枝的文献则更晚。

胡盛红认为,海南荔枝栽培较早,但荔枝见于文献却要晚得多,原因是海南远离中原,文化相对落后。据记载,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岭南(包括海南岛)已有荔枝,其栽培历史,如果从那时算起,也在2000年以上。

荔枝最早的名称叫“离支”,见于公元前2世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一世纪后期成书的《异物志》和三世纪后期成书的《广志》中,开始有“荔枝”的叫法,当时也叫“支”或“枝”。

荔枝因何而得名?根据宋代著名学者苏颂《扶南记》的解释:“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荔同。”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说法。

硕果累累的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儒豪村的野生荔枝树。 清风 摄

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则考证:“荔字从廾从荔,不从劦,荔音离,割也,劦音协,同力也,荔字固当从荔,本草谓荔枝木坚,子熟时须刀割乃下。今琼州人当荔枝熟,率以刀连枝斫取,使明岁嫩枝复生,其实益美,故汉时皆以为离支,言离其树之支,子离其枝,枝复离其支也。”这段文字说明古时海南百姓的采荔枝方法,可能是荔枝名称的来由,也可以推想琼州是最古老的荔枝原产地之一。

屈大均还写过一首长诗《荔枝酒》,其中有“家家酒用晶丸浸,一一津教玉液滋;味得烧春逾公式馜,陈经越岁胜酴醾”等句。原来,在岭南地区,民间自古就有用荔枝浸泡酒的习俗,一般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主。

受此启发,目前有酿酒师建议石山镇的果农,将野生荔枝果酿制成“荔枝酒”,因为甜度不高的荔枝配以优质的基酒,更能酿造出风味独特的荔枝果酒。(陈耿 况昌勋 通讯员 卫何)

(海南日报)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